今年我國機床行業轉型發展形勢探討
機床行業作為機械行業的工作母機,轉型升級的緊迫性更為明顯。一個現狀是,雖然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精工機床制造廠家,但缺少著名的跨國機床集團和世界級的“精、特、專”小巨人企業。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建設、重點工程所需的高檔精工機床主要依賴進口,國產中檔精工系統市場國內占有率只有5%,而高檔床所需的精工系統95%來自境外,功能部件國內市場占有率僅為30%。
有分析認為,中國精工金切機床市場上高、中、低檔精工機床消費比重有如下特點:在消費量上約為5:5:4.5,在消費額上約為15:7:15。因此國內對高中檔精工機床的需求無論在消費量還是消費額上都超過了低檔精工機床。
相應的,國產精工機床產品調整步伐仍不夠快速和及時,國產精工機床產品構成大多以低檔為主,中低檔精工機床占據我國精工機床產量的一半以上。金模網CEO羅百輝認為,中國機床工具產品進口額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為國家經濟結構加速轉型升級,國內市場對機床工具產品的需求水平快速提升;另一方面是因為機床工具行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的調整還不能跟上市場需求水平升級的步伐,國產中高檔機床工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亟待提升。目前,國內機床制造企業總體上是大而不強,而功能部件和精工系統企業則是既不大也不強。因此,為推進"由大變強"目標的逐步實現,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在制定行業發展規劃時,經過內部細致的與討論,初步提出了三個標志性目標:第一,在向行業主要服務領域重點企業主導產品的典型零件加工裝備上有突破性進展。
第二,國產精工機床特別是中高檔精工機床在國內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國內中高檔精工機床應用精工系統和主要功能部件國產化率明顯提高。第三,少數幾種或更多機床工具產品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少數幾家或更多企業成為世界強勢企業。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持續投入,且力度加大,每年重大專項將帶動資金投入100億以上。金模網CEO羅百輝認為,在經濟的發展、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上下游產業振興等背景下,我國精工機床行業的旺盛需求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尤其是高檔精工機床將迎來更大的市場空間,未來3-5年,我國精工機床行業市場增長率將達到12%左右。這必將帶動我國國產精工機床及其精工系統和相關功能部件的市場發展,也無疑為國內精工系統生產廠商不斷發展自己的技術,擴大市場提供了極好的機遇。
展望“十二五”,我國精工機床的發展將努力解決主機大而不強、精工系統和功能部件發展滯后、高檔精工機床關鍵技術差距大、產品質量穩定性不高、行業整體經濟效益差等問題,將培育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量化融合以及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升到戰略高度,實現工業總產值8000億元的目標,并力爭通過10-15年的時間,實現由機床工具生產大國向機床工具強國轉變,實現國產中高檔精工機床在國內市場占有主導地位等一系列中長期目標。
西安航空動力公司總工藝師陳貴林曾指出,目前機床設計及創新能力不能滿足航空制造業的需求,使得用戶不得不尋求國外制造商,如整體葉盤加工、葉片加工、專業拉刀磨削、復合加工設備及特種加工設備等。國產機床也沒有成熟的可靠性強的精工系統,國內精工系統僅在一般電加工設備上保持相應的市場份額。因此,機床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輪值理事長、大連機床集團董事長陳惠仁說,“轉型升級”是我國機床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他認為,轉型升級僅滿足于能做是不夠的,需要實現由“能做”到“做好”的升級和跨越;僅能做某種產品是不夠的,需要具備為用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能力;僅有技術手段是不夠的,需要企業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僅有產品、市場的調整是不夠的,需要產業內部專業化結構的調整;僅考慮技術和經濟要素是不夠的,需要企業制度和文化層面的創新和升級。
特別是當下,中國制造業有著復雜的外部生態環境:競爭白熱化的一線市場;龐大的二、三線市場;日益上漲的人力成本;缺乏融資渠道;經營人才流向行政機關、外資跨國集團、壟斷行業高企;市場信用度低,交易成本高等。在這樣的外部生態下,企業求生不易。特別是機床行業,人才、技術都需要長期的積淀。現在又是一個講求速度的時代,如果企業缺乏加速度,或許只能成為追隨者。但行業本身的特性又需要企業能“靜”下來,心無旁騖。且不論國際市場,在我國龐大的二、三線市場,也絕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不論質量、創新能力、品牌競爭力,只需要低價沖擊市場;不考慮品牌戰略、發展戰略,浮躁的、一味求快的心理不屬于那些具有抱負和理想的企業家,畢竟沒有穩健與持久的發展戰略,成就不了中國創造。
兩條腿走路
經濟學家賴偉民認為,在這個山寨精神泛濫的年代,激流中的中國制造必須做好兩條路的準備。
所謂兩條腿走路,他贊同中國企業先走出去國際化,后走回來本土化。
為什么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的制造業國際知名品牌眾多,其原因是他們沒有如此龐大的國內市場消化其產品,必須先走出去,從一出生就要主動與國際一線品牌共舞。
賴偉民認為中國企業沒有這樣的倒逼環境,因為中國制造業憑借龐大而廉價的勞動力代工出口了大量的優質產品,同時,憑借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傾銷大量山寨產品。但長此以往,中國制造業無疑是自殺。
他認為先走出去,后走回來,中國制造業升級中國創造,建立國際化品牌,培養國際認同的一流品牌,再獲得國內市場認可是輕而易舉的。
實際上,結合機床企業來看,我國機床企業已經有一批走出去的企業,比如沈陽機床、秦川機床、上海機床、星火機床等等,但走出去并不等于獲得了國際一流的制造水平或水準,如何經營,如何嫁接才是考量的重點。
但不可否認,這些行業排頭兵企業不愿意留戀低端市場,不甘于屈就食物鏈的最下端。“取法其上,乎得其中”。若想在大江里面流得更好,首先要在大海里流得更好,若想引領中國市場,必須瞄準世界市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有讓中國品牌先走出去與狼共舞,才能真正煉就強大競爭力的觀點。
有分析認為,中國精工金切機床市場上高、中、低檔精工機床消費比重有如下特點:在消費量上約為5:5:4.5,在消費額上約為15:7:15。因此國內對高中檔精工機床的需求無論在消費量還是消費額上都超過了低檔精工機床。
相應的,國產精工機床產品調整步伐仍不夠快速和及時,國產精工機床產品構成大多以低檔為主,中低檔精工機床占據我國精工機床產量的一半以上。金模網CEO羅百輝認為,中國機床工具產品進口額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為國家經濟結構加速轉型升級,國內市場對機床工具產品的需求水平快速提升;另一方面是因為機床工具行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的調整還不能跟上市場需求水平升級的步伐,國產中高檔機床工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亟待提升。目前,國內機床制造企業總體上是大而不強,而功能部件和精工系統企業則是既不大也不強。因此,為推進"由大變強"目標的逐步實現,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在制定行業發展規劃時,經過內部細致的與討論,初步提出了三個標志性目標:第一,在向行業主要服務領域重點企業主導產品的典型零件加工裝備上有突破性進展。
第二,國產精工機床特別是中高檔精工機床在國內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國內中高檔精工機床應用精工系統和主要功能部件國產化率明顯提高。第三,少數幾種或更多機床工具產品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少數幾家或更多企業成為世界強勢企業。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持續投入,且力度加大,每年重大專項將帶動資金投入100億以上。金模網CEO羅百輝認為,在經濟的發展、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上下游產業振興等背景下,我國精工機床行業的旺盛需求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尤其是高檔精工機床將迎來更大的市場空間,未來3-5年,我國精工機床行業市場增長率將達到12%左右。這必將帶動我國國產精工機床及其精工系統和相關功能部件的市場發展,也無疑為國內精工系統生產廠商不斷發展自己的技術,擴大市場提供了極好的機遇。
展望“十二五”,我國精工機床的發展將努力解決主機大而不強、精工系統和功能部件發展滯后、高檔精工機床關鍵技術差距大、產品質量穩定性不高、行業整體經濟效益差等問題,將培育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量化融合以及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升到戰略高度,實現工業總產值8000億元的目標,并力爭通過10-15年的時間,實現由機床工具生產大國向機床工具強國轉變,實現國產中高檔精工機床在國內市場占有主導地位等一系列中長期目標。
西安航空動力公司總工藝師陳貴林曾指出,目前機床設計及創新能力不能滿足航空制造業的需求,使得用戶不得不尋求國外制造商,如整體葉盤加工、葉片加工、專業拉刀磨削、復合加工設備及特種加工設備等。國產機床也沒有成熟的可靠性強的精工系統,國內精工系統僅在一般電加工設備上保持相應的市場份額。因此,機床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輪值理事長、大連機床集團董事長陳惠仁說,“轉型升級”是我國機床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他認為,轉型升級僅滿足于能做是不夠的,需要實現由“能做”到“做好”的升級和跨越;僅能做某種產品是不夠的,需要具備為用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能力;僅有技術手段是不夠的,需要企業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僅有產品、市場的調整是不夠的,需要產業內部專業化結構的調整;僅考慮技術和經濟要素是不夠的,需要企業制度和文化層面的創新和升級。
特別是當下,中國制造業有著復雜的外部生態環境:競爭白熱化的一線市場;龐大的二、三線市場;日益上漲的人力成本;缺乏融資渠道;經營人才流向行政機關、外資跨國集團、壟斷行業高企;市場信用度低,交易成本高等。在這樣的外部生態下,企業求生不易。特別是機床行業,人才、技術都需要長期的積淀。現在又是一個講求速度的時代,如果企業缺乏加速度,或許只能成為追隨者。但行業本身的特性又需要企業能“靜”下來,心無旁騖。且不論國際市場,在我國龐大的二、三線市場,也絕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不論質量、創新能力、品牌競爭力,只需要低價沖擊市場;不考慮品牌戰略、發展戰略,浮躁的、一味求快的心理不屬于那些具有抱負和理想的企業家,畢竟沒有穩健與持久的發展戰略,成就不了中國創造。
兩條腿走路
經濟學家賴偉民認為,在這個山寨精神泛濫的年代,激流中的中國制造必須做好兩條路的準備。
所謂兩條腿走路,他贊同中國企業先走出去國際化,后走回來本土化。
為什么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的制造業國際知名品牌眾多,其原因是他們沒有如此龐大的國內市場消化其產品,必須先走出去,從一出生就要主動與國際一線品牌共舞。
賴偉民認為中國企業沒有這樣的倒逼環境,因為中國制造業憑借龐大而廉價的勞動力代工出口了大量的優質產品,同時,憑借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傾銷大量山寨產品。但長此以往,中國制造業無疑是自殺。
他認為先走出去,后走回來,中國制造業升級中國創造,建立國際化品牌,培養國際認同的一流品牌,再獲得國內市場認可是輕而易舉的。
實際上,結合機床企業來看,我國機床企業已經有一批走出去的企業,比如沈陽機床、秦川機床、上海機床、星火機床等等,但走出去并不等于獲得了國際一流的制造水平或水準,如何經營,如何嫁接才是考量的重點。
但不可否認,這些行業排頭兵企業不愿意留戀低端市場,不甘于屈就食物鏈的最下端。“取法其上,乎得其中”。若想在大江里面流得更好,首先要在大海里流得更好,若想引領中國市場,必須瞄準世界市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有讓中國品牌先走出去與狼共舞,才能真正煉就強大競爭力的觀點。
- 留言列表
- 發表留言
-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