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柱:專治CNC加工中心疑難雜癥
備注:為保證文章的完整度,本文核心內容都PDF格式顯示,如未有顯示請刷新或轉換瀏覽器嘗試,手機瀏覽可能無法正常使用!不久前,2016年中國高技能人才最高政府獎項——“全國技術能手”榜單公布,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CNC維修技師譚柱榜上有名。從一位普通丁人成長為全國技能高手,譚柱從事CNC加工中心調修丁作20年不換崗,僅憑一人之力就能修復上億元的設備,多年的鉆研和堅持,讓他掌握了專治電氣設備疑難雜癥的“絕活”,讓眾多舊設備起死回生。“真正的技術大師,要在傳承中大膽創新。”譚柱這樣理解丁.匠精神,也是這樣要求_己。廣西玉柴,中國******的內燃機生產基地。在繁忙的生產車間內,CNC加工中心的運轉狀態決定著生產效率。只要任何一個零部件出了問題,整條流水線就會癱瘓。譚柱的丁作是對CNC設備進行檢修和維護,重要性不言而喻。“凸輪軸自動安裝系統”在發動機組裝系統中起到安裝高精度軸承的重要作用,按照要求誤差要小于〇.〇2mm(2絲),粗糙度0.8|jl(微米)。通常人的一根頭發在7-10絲左右,所以譚柱要把設備校準,直徑誤差要小于一根頭發絲的1/5。一旦超出2絲,就會引發生產事故。“干這個活就是要精細,容不得半點馬虎。”譚柱說,“有時還得有鉆牛角尖的勁頭。,,1996年7月,18歲的譚柱從技校CNC維修專業畢業后進入玉柴丁作。當時,玉柴引進了大量德國設備,光是設備的各種資料就能裝?兩兩個一■米多尚的文件柜,而且還是英文或德文的。這讓外語基礎薄弱的譚柱很“抓狂”。不服輸的他,買了一本牛津字典和一個文曲星,硬是一點點“啃”下那些資料,掌握了設備的使用方法和運行情況。“如果廠里的一些設備沒有及時得到修復或者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飯都吃不下,就算回到家里也睡不著,滿腦子都想著如何將設備修好。”譚柱說,有時候會半夜爬起來查資料,尋找解決的途徑。就是靠著這股“愛鉆牛角尖”的勁頭,譚柱不斷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題,迅速從一名普通青_下成長為CNC維修技師、高級技師。在同事們看來,譚柱有著一雙能讓機器“起死回生”的巧手。“他在CNC加工中心裝調維修崗位上待了20年,集團里沒有他修不好的機器。很多CNC器械出現了‘疑難雜癥’,幾乎都是他‘治’好的! ”玉柴機器集團五發廠副廠長李進介紹說。2015年12月,玉柴集團子公司珠海玉柴船舶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一臺價值上億元的設備出了故障,龍門架雙軸不同步,機器運轉不起來。珠海船動的維修丁試了多種方法都于事無補。若請機器生產廠家來修,不僅費用高昂,而且耗時太久延誤丁期。譚柱臨危受命趕往珠海,帶領團隊奮戰到半夜,第二天便將設備恢復正常。在大生產時期,粗鏜缸孔缸壁專機遇到了瓶頸丁序,由于上、下缸壁間的空隙大,嚴重拖緩了產品加丁_的時間,影響了產品的高效產出。譚柱翻閱、查找了大量資料和圖紙,提出了對動作進行優化的建議,制定了可行性改造方案,使加丁節拍由原9分2〇秒提高到5分10秒,產能比原來提高 44%。除能治“疑難雜癥”外,穿藍大褂的“譚醫生”還有妙手回春的本事。每年玉柴都有一些國外機器的零件要換,原廠采購成本高昂;同時,車間內還有一批設備面臨淘汰,但里面的一些零件還很完整,當廢舊處理掉太可惜。為此,玉柴啟動了備件國產化改造及備件修復回用的計劃,譚柱正是這個計劃的領頭羊。在他的妙手下,一個個廢舊機器的零件煥發新生,曾經停止的機器重新運轉。僅2015年,經他修復的舊件就有82件,僅備件修復回用就為企業節省了 36萬元。堅守崗位2〇年,譚柱見證了玉柴的發展變化,他明白,只有傳承和鈷研,專注和堅守,才能將技藝傳承下去。為此,他在集團公司多次舉行CNC技術講座與加工中心電氣控制課程教學,共培訓學員980人次。通過“傳、幫、帶”,他的徒弟晉升高級T•的有53人、技師7人、高級技師3人,其中不少人是全區技能大賽的“狀元”。他策劃建立多功能CNC實訓平臺,將生產線模擬化操作,將寶貴經驗傳給弟子。“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企業離不開先進的CNC加工中心,也離不開工匠的堅守和細致。”譚柱說。L1